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位风云人物。有人说如果没有他的存在兴盛网 ,中国的历史轨迹或许要被改写,因此他被誉为民族英雄;也有人认为他的软弱与错失造成了国家的重大损失,因此对他口诛笔伐不断,被冠以民族罪人的称号。正是这样一位褒贬不一、矛盾分化极强的人物,近年来屡屡出现在荧幕之上,被编剧和导演重新搬上了屏幕。就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《少帅》引发广泛的娱乐热议之际,这位历史人物及其扮演者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。
在《少帅》中,饰演张学良的是演员“文章”。这部剧也是这位演员更早些年降下风波后的一次正式回归之作。若把个人生活放在一边单纯评判,文章的演技确实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与赞赏。他在剧中既展现了少年时期张学良的英气与俊朗,也还原了纨绔子弟在青少年阶段的轻狂与冲动,令人物形象层次分明、鲜活立体。观众看完这部剧后,心中对于那个曾经风云一时的少帅形象,仿佛又被唤醒并点燃,纷纷感叹这个角色再次在大众记忆里“火起来”了。
剧照中,文章把张学良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恰到好处。剧中对旧有规矩的反感、对父辈与军阀旧辈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处理,演绎得既克制又有张力。尽管关于该剧的剧评存在褒贬不一的声音,但总体而言多集中在对他演技的肯定和对角色塑造的认可上,认为他成功把一个历史人物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唤醒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在该剧正式启用演员阵容之前,导演在选角阶段曾有意联系到张学良的后人,希望听取家族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意见。结果却出乎意料地遇到阻力——张学良之子张闾琳坚决拒绝让文章饰演父亲的角色。两人之间并无直接往来,张闾琳对于再现父亲的故事本就心存顾虑,而此次让一个与父亲生前有出轨绯闻缠身的演员来演绎父亲,更让他难以接受。导演努力沟通,试图破除误解,但张闾琳的态度清晰而坚定:他不愿以任何形式被这位演员的私人生活所污染,更不愿看到父亲的形象被现代新闻中的负面新闻所裹挟。
张闾琳生于1930年,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所生的儿子。父亲在张闾琳七岁时因政治风波陷入囚禁兴盛网 ,母亲与他只能流亡海外,先在香港停留了三年多的时间。1940年,赵四小姐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:她将年仅十岁的儿子托付给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友人照料,自己则独自前往贵州,陪伴被囚禁在那里的父亲。此后整整十五年,张闾琳与父母之间没有任何实际联系,直到1956年他们在台湾重逢。可惜在长期远隔的生活中,张闾琳已经在美国生活得很久,汉语逐渐退化,只能用英语交流,但这并未削减他对家庭的情感温度。他与父母在重逢时的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,成为他记忆中最为宝贵的时光。
在张闾琳看来,父亲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。自他有记忆起,父亲的形象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统帅,而是一个被囚禁、却始终坚持民族大义的人物。对他而言,父亲的英勇与高风亮节早已融入家庭的每一个角落,成为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价值观念。尽管在美国长大,未能与父母同处一国,张闾琳对于父亲的崇敬与自豪感一直存在。尤其是在他记事的早期阶段,父亲的被囚形象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心底,使他将家族的历史与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。
尽管张闾琳并非生活在中国大陆,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他早些年就看过文章所饰演的《少帅》剧集。对于这位受人瞩目的演员,他也曾关注过他的私生活,并将其作为议论的一个维度。随着媒体关于演员私人生活的新闻不断扩散,一些观众对文章的形象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反应。对张闾琳而言,若让这样一位具有争议性的演员来诠释父亲的角色,便不可避免地带有现实层面的负面联想。这种联想不仅可能影响他对父亲形象的记忆,也会将家族历史的重量投射到银幕之上。
当导演最终与张闾琳再次接触,试图把父亲的故事以影视作品呈现时,张闾琳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:他曾经听闻过“文章曾经出轨”的传闻,并明确指出这不仅仅是个人绯闻的问题,更是他心中对父亲形象的保护与尊重的底线。他坦言,这样的私人生活新闻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他对父亲形象的感受,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知。因此他拒绝让这位演员来饰演父亲的角色,以避免让父亲的形象被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新闻所玷污。这番直率的态度表达了他对历史、对父母与家族遗产的严肃态度,也暴露了公众人物在历史叙事中的重担与冲突。
如今,关于张学良及其历史形象的讨论仍在持续,媒体与观众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换。电视剧《少帅》的成功与争议,恰恰反映了公众希望通过影视作品来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同时也暴露出对人物私生活的道德评判对历史叙述的影响。张闾琳的坚持、对父亲形象的深切情感,以及对演员私生活的高度敏感,构成了一个关于历史记忆、影视再现与个人道德边界的复杂议题。无论未来如何发展,张学良及其后人的故事,注定会在史与记、现实与虚构之间持续激起新的讨论与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拾贝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